12月9日至10日,第四届长三角园艺科技论坛在凤阳县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得到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共同支持,由安徽省园艺学会、江苏省园艺学会、浙江省园艺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共同主办,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种质创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高效栽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辣椒重大良种联合攻关项目组、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西甜瓜创新联盟等共同承办,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园艺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园艺科技创新文化,支撑园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论坛以“协同创新园艺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园艺科技人员、科研教学人员、生产管理专家、技术推广人员、企业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等200余人参加。论坛汇聚了长三角地区园艺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园艺作物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合作、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由理事长张其安研究员主持。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时伟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远道而来的各位院士、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安徽省园艺学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长期以来对安徽科技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安徽科技学院的简要情况,同时表示希望以此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园艺科技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园艺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正竹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安徽是长三角的一员,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是国家战略赋予的重要使命、工作。希望学会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兄弟学会的联系,学习借鉴兄弟学会的好做法好经验,继续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团结组织园艺科技工作者自觉服务“国之大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充分发挥园艺智库作用,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为我省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为长三角绿色优质“菜篮子”“果盘子”提供更硬核的科技支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为加强三省一市园艺学会、研究所在园艺产业发展、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科技服务、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合作,三省一市园艺学会理事长、蔬菜研究所所长、果树(园艺)研究所所长签订了联合合作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园艺科技合作迈入新阶段。
主旨报告会由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院长崔广荣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邹学校做了“中国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介绍了辣椒向优势产区的5次转移,给了长三角地区辣椒育种指明了方向,要走多样化、高品质育种,同时一产带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的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喻景权做了“Journey of Research on Vegetable Resistance to Insects”报告,揭示了植物通过根-枝-根信号循环系统性地防御线虫,其中茉莉酸(JA)在茎中的合成对线虫抗性至关重要,并且HY5作为关键的系统性信号分子,通过激活GLR3.5维持电信号传导,增强植物对线虫的抗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绍铃做了“果树种源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介绍了果树产业概况和种源研究的主要成就,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问题,绘制完成世界首个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以及发明梨树液体授粉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杜永臣研究员做了“我国番茄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报告,他指出番茄未来的发展是生产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进一步向着“绿色、高效、智能”方向发展,产品进一步向“优质、多样”的方向发展。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教授做了“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报告,他指出菊花育种面临种质资源利用不足、抗性育种难度大、新品种缺乏等三大挑战,并提出建立高效评价体系和基因组解析、发展远缘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选育抗逆优质新品种等解决方案,旨在突破抗逆种质发掘、新种质创制及品种更新,打破品种进口依赖,推动产业升级。
专题报告会分别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戚仁德研究员、安徽省园艺学会秘书长严从生研究员、安徽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高正辉研究员等分别主持。来自长三角地区的16位专家学者围绕园艺作物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热点、产业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为园艺科技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长三角地区的园艺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长三角园艺科技产业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未来,长三角园艺科技人员将围绕大宗蔬菜、特色蔬菜、西甜瓜、马铃薯、梨、桃、葡萄、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园艺作物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科技交流、科技培训、科技推广,实现三产融合,推动园艺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